智慧 Wisdom

讀懂心理諮商:我們都在與自己生命磨合的路上

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
我曾經在印度達蘭薩拉認識一位西藏的朋友,因為對藏醫的好奇我甚至去跟西藏的醫師見面看診,也體驗過把脈與藏醫天然的藥材,他曾經告訴我一個西方人在藏醫求診的故事,這個西方人一直都有腸胃方面的疾病,求診過無數醫師但一直無法解決,後來來到藏醫面前後,透過他們全身性身體經絡的理解,告訴這位患者他需要讓自己的腳處於保暖的狀態,隨時都要穿著襪子不讓腳失溫。這個患者來自較為寒冷的國家,因此他經常疏忽掉腳的保暖,長時間下來因為腳的經絡阻塞嚴重影響到消化功能。西藏朋友告訴我,這個患者後來因為這個提醒,腸胃的狀況就明顯減緩了。

我相信有很多人在求助和求診的過程裡,一直渴望有一位神醫,提點你只要做一點什麼事,或者你的症狀來自於一個你完全意想不到根源,而你終於有機會去處理它。

心理諮商與身體病痛的比喻

然而在心理諮商的歷程有時候跟身體的病痛有點類似,但在個案的反應歷程上有時卻不盡相同,因為在治療的延展上,往往會遇到個案的抗拒,或者先入為主的觀點。

有人因為長期焦躁不安的困擾來諮商,一開始往往希望我們就針對他的「焦躁不安」談話,他會舉很多讓他焦躁的情況,以及他的生活多麽緊繃跟忙碌,他渴望降低壓力,只要明確感覺到降低焦躁感即可。(愛自己的身心練習:我們這輩子,只有他會陪伴我們了。

(若以身體來比喻,他就如同你一直以來都有腳痛的困擾,這麼多年下來你一直尋遍中西醫,貼了各式各樣的藥膏、針灸、電療,甚至服用許多草藥或營養保健食品,卻一直好好壞壞。)

而當治療進展,他開始更深刻地去理解究竟「焦躁不安」怎麼來,以及是什麼不斷「滋養」自己的「焦躁不安」,跟他平時對待自己方式有關,他的內在極為嚴苛,甚至不容許自己休息,而將所有的時間擠滿,每一次一有情緒上來,他就變得更為憤怒和嚴格,但對自己常苛責自己感到有罪惡感,因此一直陷入自己內在的惡性循環裡,變得對自己感覺挫敗不已。

(而在腳痛的比喻上,他終於意識到其實是他長期下來坐姿不良,以及步行時腳掌外翻的情形,讓他腳痛的問題一直持續,因此當他察覺到,就需要在每一次坐下時感覺自己是否有坐好坐穩,髖骨位置是否擺正,以及每次走路時都注意自己的腳掌是否貼地,因為很容易就回到身體的慣性裡。)

而當我們能停下我們「滋養焦躁不安」的習性,就能幫助自己在情緒上不陷入惡性循環裡。開始允許自己休息,練習新的生活方式,不再是逼迫自己壓榨自己前進時,往往我們會有歉疚和罪惡感,也開始練習與不同以往的步調生活的罪惡感共處,去支持和允許自己做讓你生命感到快樂的事情,漸漸得我們就能不再為焦躁不安的情形感到困擾。

心理諮商是幫助生命磨合的歷程

其實心理諮商一直都是個歷程,而經常我們以為只要找到一個方法拿掉焦躁不安,就一勞永逸了。然而心理運作的機制卻無法這麼簡單。而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,就成為心理諮商一個個難以突破的屏障。

我經常看到許多人希望看見立即見效的做法,卻很難花心思或抗拒去理解原因如何形成,以及「焦躁不安」的內在迴路如何根深蒂固的附著在自己的生命裡,而往往更深層次的探索後,會看見在他記憶裡有很大一塊沉痛的記憶,讓他感覺憤怒或羞愧,一直被深藏在心底,成為一股焦躁的動力,卻是在每次接觸核心時就立刻逃走,一心只想將過往埋葬。(心理成長像耕耘心田:沒有捷徑,需要耐心的灌溉

然而我們往往忘記的是,這些你越想忘卻的過往,它會無所遁形的入侵你的意識和情緒,在你生活中相似的情境就容易被促發,像是「被拋棄」、「被排擠」、「被羞辱」的心理創傷,很容易在人際互動中讓過度敏感與放大解讀,因而再次經驗過往沉痛的感受,而大力壓抑下這些感受後,帶來強烈的焦慮感。

有時候我們太要求完美,以為埋葬的過往可以讓我們看似完美,不再被埋藏的過去給干擾,潛意識裡卻清楚知道「我就是不完美」「我就是沒救了」,而一直為自己的生命感到痛苦,對自己厭惡的難以忍受。

而其實我們忘了,人生其實可以追求完整和圓滿,一種你看見你的過去,而你不再遺棄你的過去,你知道過往讓你很痛苦,而在你心疼的擁抱之後,你承諾自己不會再這樣對待自己了,而讓心中慢慢感受到安全和完整之後,心靈也感到圓滿。

其實我們都清楚,在關係裡的兩個人需要磨合之後,才會找到彼此適合的相處方式,而我們在自己的生命裡與自己相處也是相同的道理。我們曾經受了傷,曾經有想要拋下的過往,曾經有讓我們痛苦的記憶,我們其實都在找尋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舒服和寬心的生活狀態,而心理諮商一直在協調你和你的內在,達成一種和諧,進而圓滿的狀態。

▌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訂閱▌
[mc4wp_form id =“3311”]

Leave a Respon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