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 Wisdom

報復性出遊背後的補償心理:四個原因讓人容易發生情緒受害感

作者: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

因為疫情延燒而讓許多人從二月到現在都不敢安心出門,在多天零本土案例後,前陣子台灣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熱鬧的模樣,6/7也大規模解封。看著報紙斗大標題「報復性玩樂 國旅爆搶訂潮」,大概許多人都期待著好好享受解禁後的自由。

「報復性」行為那一刻,會帶來一種身心舒暢感、揚眉吐氣的爽快,不論你知不知道這行為是否適切,有時甚至是你越知道這有傷害性,你越要去做的失控感,其實來自一種「補償心理」,屬於自我防禦機轉,他其實在補償我們的「情緒受害感」。說穿了,補償心理下的報復性行為,就是對生活現狀不滿的犒賞,也是讓人繼續有動力好好活下去,而非槁木死灰的狀態。

那麼,究竟我們在生活裡發生什麼事,而容易發生情緒受害感呢?

簡單來說,就是當你覺得不開心、不舒服,或者讓你感覺委屈、壓抑,或者心理上覺得被壓榨或疲憊時。

1.當你過得不是你想要的人生:例如你像是為了母親而讀某個科系、做某個工作,覺得自己靈魂與活力枯竭,因為在違反自我意識與個人意願的情形下,身心地消耗就格外大,若一個人經常憤世嫉俗、做事情總是不耐煩或者怨天尤人,也意謂著他心中有強烈的被害感、被迫感,生活由不得他選擇的心境下,除了會「報復性」行為,也會有很多衝動性消費等問題。

2.當你的步伐與往常不同:例如你最近面臨大考,有時間性的、密集的、大量的、高強度壓力的,與你日常節奏不同,你就需要調整步伐面對變動,當壓力狀態解除時,你也會需要透過「報復性」行為來拿回生活的控制感。

3.當你覺得付出很多時:例如你為了一個專案,花了大把的時間、精力在其中,這一個月閒置下來時,腦海也不斷為此事打轉,你就會覺得你付出很多,而想要犒賞自己。但有時候可能又是,你在做一件你不擅長的事情,它耗費掉比平時更多的腦力時,你雖然覺得進展緩慢,但又覺得需要補償心理的疲憊感。例如:寫論文。

4.當你覺得外在環境不如你意時:例如你渴望得到的工作不錄取你、你要多拿生活費卻被拒絕,這種想要要不到的挫敗心情,有時背後會有一種,我這麼努力怎麼可以沒有的憤怒感,但當你憤怒感無法在職場或家庭合理的表達且對方成熟的回應下,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被害感,而出現報復性行為。

好啦,說到這裡,其實報復性玩樂、熬夜、購物、大餐偶一為之,讓生活在自己允許的失控中找回控制感,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,只要你願意在行為中依舊覺察自己的感受,好好自我對話,找到你覺得舒服,他人也覺得不錯的方式,也許你就不用總是陷入報復性行為,又總是容易自責與愧疚的惡性循環中了。

陪伴你成長:【安全感訓練班】成為自信與肯定的自己

▌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訂閱▌
[mc4wp_form id =“3311”]

Leave a Response